东京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256元无线供电收发器阵列,用于非视距5G通信,该阵列具有高效的无线电力传输和高功率转换效率。这一创新设计可以增强5G网络覆盖范围,即使是信号受阻的区域也能覆盖,提高了灵活性和覆盖范围,并可能使高速、低延迟通信更加普及。
毫米波5G通信采用极高频率的无线电信号(24至100 GHz),是下一代无线通信的有前途技术,具有高速度、低延迟和大网络容量的特点。然而,当前的5G网络面临两大挑战。首先是低信噪比(SNR)。高SNR对于良好的通信至关重要。另一个挑战是链路受阻,即由于建筑物等障碍物导致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信号中断。
波束成形是使用毫米波进行远距离通信的关键技术,可提高SNR。该技术使用一组传感器将无线电信号聚焦到特定方向上的窄波束中,类似于将手电筒光束聚焦到单个点上。然而,它仅限于视距通信,即发射器和接收器必须在一条直线上,且接收信号可能会因障碍物而劣化。此外,混凝土和现代玻璃材料可能导致高传播损耗。因此,迫切需要一种非视距(NLoS)中继系统来扩展5G网络覆盖范围,尤其是在室内。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东京工业大学未来科学与技术跨学科研究实验室的副教授Atsushi Shirane领导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无线供电中继收发器,用于28 GHz毫米波5G通信(如图1所示)。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《2024年IEEE MTT-S国际微波研讨会论文集》上。
所提出的收发器设计能够实现高功率转换效率和转换增益,即使在链路受阻的区域也能增强5G网络覆盖范围。
解释他们研究的动机时,Shirane说:“之前,对于NLoS通信,已经探索了两种类型的5G中继:有源型和无线供电型。虽然有源中继即使整流阵列较少也能保持良好的SNR,但其功耗较高。无线供电型中继不需要专用电源,但由于转换增益低,需要许多整流阵列来维持SNR,并且使用功率转换效率低于百分之十的CMOS二极管。我们的设计在使用商用半导体集成电路(IC)的同时解决了这些问题。”
所提出的收发器由256个整流阵列组成,支持24 GHz无线电力传输(WPT)。这些阵列由包括砷化镓二极管、平衡-不平衡转换器(balun)、双刀双掷(DPDT)开关和数字IC在内的离散IC组成(参见图2)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收发器能够同时传输数据和电力,将24 GHz WPT信号转换为直流电(DC),并同时实现28 GHz双向传输和接收。每个整流器单独接收24 GHz信号,而28 GHz信号则通过波束成形进行传输和接收。两种信号可以从相同或不同的方向接收,并且28 GHz信号可以通过与24 GHz导频信号反向反射或向任何方向传输。
图2。所提出收发器的电路结构
该板包括砷化镓二极管、balun IC、DPDT开关IC和数字IC。该电路从24 GHz WPT信号生成DC,并同时将28 GHz射频(RF)信号下变频至4 GHz中频(IF)信号。
测试表明,所提出的收发器可以实现54%的功率转换效率和-19分贝的转换增益,高于传统收发器,同时在长距离保持高SNR。此外,它实现了约56毫瓦的发电能力,通过增加阵列数量可以进一步提高这一能力。这还可以提高传输和接收波束的分辨率。Shirane谈到他们设备的优势时说:“所提出的收发器有助于将毫米波5G网络部署到链路受阻的地方,提高安装灵活性和覆盖范围。”
这种新型收发器将使5G网络更加普及,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高速、低延迟的通信!